在做完篩選或大片段互作實驗后,若需進一步精確定位蛋白質與DNA的具體結合位點,EMSA實驗往往是理想選擇。但實際操作中,面對探針設計、結合位點預測等問題,是否會感到有些無從下手?別擔心,今天我們就手把手拆解 EMSA 實驗中的探針設計要點,幫你輕松突破這一難關。
EMSA實驗原理
EMSA,中文全稱為電泳遷移率實驗,也被稱為凝膠阻滯實驗,是研究蛋白質與核酸相互作用的一種經典體外實驗技術。其核心原理在于:標記后的核酸探針與對應結合蛋白特異性結合后,會形成分子量更大的“蛋白質-核酸復合物";由于該復合物在凝膠中的遷移速度遠慢于游離探針,因此在凝膠上會表現為條帶的“滯后"或“阻滯"現象,若為Biotin標記探針,可通過化學發光法顯影;若為放射性或熒光標記,則需對應采用放射自顯影或熒光成像檢測,最終通過條帶判斷結合是否發生。這一特性使得EMSA成為檢測蛋白質與核酸結合的有效工具。
已知核心結合位點預測
預測目標蛋白的DNA結合位點時,可通過文獻資源明確目標蛋白的保守DNA結合結構域、已知結合基序等先驗信息,并結合專業數據庫提升預測準確性。本文推薦使用JASPAR數據庫(收錄大量實驗驗證的轉錄因子結合基序,支持家族特異性篩選)進行預測。以植物NAC轉錄因子家族家族為例,可先通過文獻確認NAC家族的保守結合基序(如核心序列CACG),再在JASPAR中篩選NAC家族的代表性motif,進而對特定NAC亞型的DNA結合位點進行預測。
1.搜索轉錄因子家族:在JASPAR網站的搜索欄中輸入目標轉錄因子家族名稱“NAC",點擊搜索。
2.選擇motif:從搜索結果中挑選出感興趣的motif,點擊“Add to cart",完成后點擊“View cart"進入分析界面。
3.輸入序列,設置參數:在紅框區域輸入待測序列(常見為基因轉錄起始位點TSS上游2000bp的啟動子區域,可含TSS下游200-500bp),需為標準fasta格式,匹配閾值默認是80%,該值代表預測結合位點與數據庫中已知motif的序列相似性閾值,若需提高預測的嚴格性,可將閾值調整為85%,設置完成后點擊“Scan"啟動分析。
4.解讀結果:
分析結果中,需重點關注兩項核心信息:
相對評估值(Relative Score):代表預測結合位點與目標 motif(基序)優質匹配序列的相似性百分比(0-100%),評分越高,序列匹配度越強;
預測的位點(Predicted sequence):即預測的轉錄因子結合序列,需結合其標注的鏈方向(strand)處理,若標注為負鏈(strand:-),需對該序列進行 “反向互補";
將處理后的預測序列(正鏈直接用,負鏈反向互補后用)在原始序列fasta序列中檢索,即可確定結合位點的具體坐標,完成預測。
小技巧:如果數據過多,可通過“Filter“功能縮小范圍:輸入已確認的保守結合序列即可。
探針設計
在確定了結合位點之后,接下來的工作便是進行探針的設計。以下是幾個核心要點:
探針長度:通??刂圃?0-40個堿基對之間。序列過短可能導致結合不穩定,過長游離探針遷移變慢、與低分子量蛋白復合物難以有效分離。
核心結合位點:探針應完整包含核心結合位點及其兩端各5-15bp的側翼序列,且核心結合位點應盡量位于探針中央,以確保結合的穩定性和特異性。
探針類型:根據實驗需求選擇合適的探針類型。
Biotin標記探針(野生型,Biotin-WT):在探針的 5’端或 3’端引入Biotin標記,用于后續實驗的信號檢測。
未標記競爭探針(冷探針,Cold Probe):與Biotin標記探針序列相同,但不含Biotin標記,實驗中加入過量冷探針,若能競爭性抑制Biotin-WT與目標蛋白的結合(表現為顯影條帶減弱),可證明結合的特異性(排除非特異性結合)。
突變探針(Biotin-Mut):側翼序列與野生型探針相同,將核心結合位點的關鍵堿基進行突變(如ACGT變為AAAA),若Biotin-Mut無法與目標蛋白結合(顯影條帶消失),可進一步驗證核心結合位點的必要性。
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啦,希望這篇從JASPAR入手的實戰指南能給您帶來幫助。如果您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或有自己的心得,歡迎在評論區與我們分享討論。如果覺得本文有用,也請點個「贊」和「在看」支持一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