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年9月9日,浙江大學汪俏梅教授團隊在Plant Communications (IF: 11.6)上在線發表了題為SlBES1-mediated brassinosteroid signaling suppresses flavonoid biosynthesis in tomato fruit的研究論文,該研究借助DAP-seq技術鑒定了SlBES1及其同源基因SlBZR1的全基因組靶基因,揭示其對番茄果實類黃酮合成的調控作用及機制,為番茄品質改良提供理論依據。藍景科信為該研究提供了DAP-seq技術支持。

文章主要內容
研究背景
番茄(Solanum lycopersicum)是一種重要的蔬菜作物,其果實色澤和營養價值備受關注。果實顏色主要由果肉的類胡蘿卜素和果皮的黃酮類物質共同決定。但由于現代栽培番茄的黃酮含量普遍較低,且兼具植物抗逆(紫外防護、抗生物脅迫)與人類健康益處(抗氧化、抗炎),因此類黃酮被視為評估番茄果皮顏色和營養價值的核心指標。目前雖然已知類黃酮合成通路及BR信號通路,但BR調控番茄類黃酮合成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。
主要研究結果
1、BR抑制類黃酮合成
本研究通過外源EBL處理番茄果實,結合高效液相色譜(HPLC)檢測果實表皮類黃酮(以NarCh為指標)含量及實時熒光定量PCR(RT-qPCR)檢測類黃酮相關基因(SlMYB12、SlCHS1、SlCHS2、SlF3'H)表達,結果顯示外源EBL處理能顯著抑制番茄果皮類黃酮的積累。然后進一步構建了BR生物合成限速酶基因SlCYP90B3的過表達和RNA干擾系進行驗證,結果表明內源BR通過SlCYP90B3負調控類黃酮合成。
圖1 EBL對類黃酮生物合成的影響
2、BR信號轉導組分參與調控類黃酮的生物合成
BZR轉錄因子在油菜素內酯(BR)信號通路中發揮關鍵作用,其中SlBES1和SlBZR1是具有正向調控功能的轉錄因子。為進一步明確SlBES1和SlBZR1在類黃酮生物合成中的功能,研究團隊構建了SlBZR1和SlBES1的過表達株系(SlBES1-OE和SlBZR1-OE),單基因敲除突變體(bes1、bzr1)及雙基因敲除突變體(bzr1 bes1)。結果表明,與野生型相比,SlBES1-OE果實類黃酮含量顯著降低,類黃酮相關基因表達顯著下調;bes1及bzr1 bes1果實類黃酮含量顯著升高,相關基因表達顯著上調,且雙突變體效果強于bes1單突變體;而SlBZR1-OE與bzr1的類黃酮含量無明顯差異,表明SlBES1在類黃酮合成調控中起主導作用。采用相同方法,構建SlBIN2-OE與CRISPR/Cas9 敲除(bin2)材料,結果表明SlBIN2正調控番茄果實類黃酮合成,與SlBES1的負調控作用相反。

圖2 SlBES1負調控類黃酮的生物合成
3、SlBES1直接結合并抑制類黃酮合成基因表達
為解析SlBES1抑制類黃酮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,研究團隊克隆了類黃酮生物合成相關基因SlCHS1、SlCHS2和SlF3'H的啟動子序列。Y1H、ChIP-qPCR和Dual-luc實驗結果表明,SlBES1可與類黃酮合成基因啟動子結合抑制類黃酮合成基因的轉錄。

圖3:SlBES1直接結合并抑制proSlCHS1、proSlCHS2和proSlF3’H的表達
4、SlMYB12介導SlBES1的層級轉錄調控
通過對紅果番茄品種(SlMYB12功能正常)和粉果番茄品種(SlMYB12功能缺陷)的MG期果實施加EBL,發現BR對類黃酮合成的調控依賴SlMYB12。進一步Y1H、ChIP-qPCR及雙熒光素酶實驗驗證,顯示SlBES1與SlMYB12啟動子的互作及調控作用,發現SlBES1可在體外和體內直接結合SlMYB12啟動子的E-box區域,且顯著抑制SlMYB12啟動子的熒光素酶活性,表明SlBES1直接抑制SlMYB12轉錄。VIGS結果表明,在bes1背景下敲除SlMYB12可削弱bes1的高類黃酮含量表型。這些結果表明,SlBES1可以通過SlMYB12層級轉錄調控類黃酮生物合成。

圖4:SlBES1通過SlMYB12層級轉錄調控類黃酮生物合成
5、SlBZR1協同SlBES1抑制類黃酮合成
為了進一步確定SlBES1、SlBZR1在番茄類黃酮生物合成下游基因轉錄中的作用,團隊進行了Dual-luc實驗。結果顯示SlBZR1單獨作用時對上述基因啟動子活性無顯著影響;而SlBES1與SlBZR1共表達時,對SlMYB12、SlCHS1、SlCHS2啟動子的抑制作用顯著強于SlBES1單獨作用,表明SlBZR1協同增強SlBES1對類黃酮合成的抑制作用。

圖5:SlBZR1協同SlBES1抑制類黃酮的生物合成
6、SlBES1與SlBZR1在類黃酮/類胡蘿卜素通路中功能分化
為了鑒定SlBES1和SlBZR1參與類胡蘿卜素和類黃酮代謝調控的直接靶點,研究團隊通過RNA-seq和DAP-seq進行了聯合分析并對它們的靶基因進行了全面比較,結果表明,與野生型相比,bzr1 果實中類胡蘿卜素合成基因(如SlPSY1、PDS)表達顯著下調,而bes1及bzr1 bes1 果實中類黃酮合成基因(如SlCHS1、SlF3'H)表達顯著上調,表明SlBZR1主要正調控類胡蘿卜素合成通路,SlBES1主要負調控類黃酮合成通路,二者在番茄果實兩類主要色素代謝中功能分化。

圖6 聯合組學鑒定SlBZR1和SlBES1在調控類胡蘿卜素和類黃酮中的分工
7、SlBES1變異與番茄馴化中類黃酮合成分化相關
采用SNP分析鑒定SlBES1啟動子及SlBZR1編碼區的自然變異,結合356份番茄材料的類黃酮含量單性狀GWAS的方法,發現SlBES1的hap1-CA單倍型主要存在于低類黃酮含量材料中,其變異與類黃酮含量顯著關聯;而SlBZR1變異與類黃酮含量無顯著關聯,表明SlBES1變異是番茄馴化過程中類黃酮含量分化的重要遺傳因素。
圖7 BR信號調控番茄果實次生代謝和果色形成的分子機制
綜上所述,本研究闡明了SlBES1通過直接靶向類黃酮合成酶基因轉錄抑制,以及通過SlMYB12級聯轉錄調控類黃酮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,同時聯合DAP-seq和轉錄組數據解析了SlBES1及其同源基因SlBZR1在調控次生代謝和果實品質中的精細協作和分工。為番茄果色調控和類黃酮生物強化提供理論基礎。
